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學生被動的在課堂中接受“應答式”的訓練,導致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主動精神被壓抑,又加上年齡特征的影響,上課注意力分散,在無形中削弱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留心”與“留新”在音樂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謂留心,是指讓學生在音樂課上留點心,集中注意力去聽課,老師隨時喚起他們的隨意注意;而留新,則是指老師在上課時給學生留點新意,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留心是基礎,留新是關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筆者就從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的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探討探討。
一、導入新課要別出心裁。
俗曰:“萬事開頭難?!敝灰_好頭,接下來自然會“水到渠成”。很多老師在傳授新課前,經常對上一節(jié)課進行復習,再揭示新課。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和呆板。然而,我在導課過程中,經常變換形式:如在教唱《我愛米蘭》時,采用歌聲問話的導入形式,
1 = F?
5? ·? 1.6?? 5 5?? 5 4 │ 5 5?? ⌒6 1?? 2 -│??
師問:? 九 月的?? 第十? 天是??? 什么? 節(jié)??? 日?
5? ·? 1.3?? 2 2?? 2 1 │ 2 2?? 2 6??? 5 -‖
生答:? 九? 月的?? 第十 ??天是?? 老師? 的節(jié)? 日。
這充分體現音樂課的特色;教唱《說句心里話》時,可從電腦“聊天室”中談心里話開始;欣賞《二泉映月》時,讓學生先繪畫,從談畫中導入;欣賞歌劇《白毛女》時,可以讓學生或老師自己來講故事的形式導入。這樣,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且還會使他們強烈感受到老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自己也會在無形中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
二、新課教學應形式多樣化。
北京市特級語文教師寧鴻彬曾提出,語文教學中可以允許學生發(fā)表與教材、與老師、與名家不同的見解。語文如此,音樂課中,又何嘗不可以呢?
例如天戈的一首《青年圓舞曲》,節(jié)奏簡單明了,旋律優(yōu)美,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思多補充一段歌詞,選擇好的讓大家學唱,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求異的目的。
又如在學唱《河邊對口曲》時,曲中既要求帶鄉(xiāng)土風味、又要求快板后轉較慢等變速地演唱,以表現當時流亡百姓的悲慘遭遇。據此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調整演唱速度,通過自己的歌聲,來表現山西農民張老三和東北商人王老七在逃亡時黃河邊相遇時的凄涼情景。
又如,在學唱了新歌曲后,教師對這首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緒等進行處理,再示唱,讓學生挑出其中的毛病,然后根據自己的處理進行演唱,最后再比較。
以上三例,分別是鼓勵學生與名家、與教材、與教師求異的做法。如此,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中處處“留心”,思想不開小差,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練習過程要變化多端,不可一個模式。
教材里面的練習,如果我們全盤搬照一個模式的話,顯然已不符合今天少年兒童的“好奇、好勝、好動、好玩,信息多而快,視野較廣”等年齡特征。因此,我們在選擇練習上要有的放矢,取其精髓,更要往深、廣的方面去挖掘,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如浙教初中版的第一冊教材里有一道模仿動物鳥叫的節(jié)奏組合練習。除了課文上單一的“狗吠、雞啼、蟬鳴、牛叫”節(jié)奏組合以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敘述進行節(jié)奏組合創(chuàng)作——師述(或生述,也可師述讓個別口技好的學生表演):①清晨,舒緩的雞啼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披著衣裳走出房門,只聽見迎面?zhèn)鱽韼茁暭鼻械墓贩吐暎、谙﹃栁飨?,勞動了一天的牛兒嗥叫著邁出了田野,池邊榕樹上的蟬兒高興地唱著歌,歡迎牛大哥豐收而回!
又如,同套教材中有一道朗讀兒歌《蛙聲》的練習,要求劃出節(jié)奏、小節(jié)線,成為一首快板詞。我們根據它原有的內容,進行形式上的變化,把朗讀變?yōu)檠莩?。讓學生根據自己劃定的節(jié)奏填上曲譜來演唱(可規(guī)定幾個音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填譜)。選擇好的,教師加以潤色、修改,在同學中進行傳唱。還有如表現“輕舟蕩漾”和“賽龍奪錦”,可以要求學生用身體語言和用口號來表現。這樣的形式創(chuàng)新,不僅打破了原有的練習模式,而且大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參與創(chuàng)作的興趣。
四、新課小結不拘于一格。
當新課講授完畢時,也正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時候。老師一般都會用幾句扼要的話作總結、交待,這樣,也易使這堂課造成一種“草草收場”的局面,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印象不深刻。所以,筆者認為,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變換結課的形式。
如學習歌曲《長江之歌》后,可出示長江圖讓學生看圖談感想;欣賞了《十八相送》,可指名幾個學生上臺按曲中內容進行情景表演;學唱了《江南春早》,讓學生用畫來抒情達意;欣賞了《花好月圓》,也可以讓學生用唐詩、宋詞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欣賞了《卡門序曲》,也可以組織幾個學生進行簡短的話劇表演等。如此多彩的新課小結,才有可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才能使學生意識到老師留給他們堂課中最后的一點“新意”了!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要注意“留心”與“留新”,它們是音樂課上的兩顆明星,誰也不容忽視。只要我們能留住學生的心,創(chuàng)新就能行;反之,只有我們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緊緊留住他們的心。同時,更需要我們多加重視、多想辦法,實現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就無處不有。正所謂:“心”與“新“相連”,“新”與“心”相通。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