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jīng)典禪語 優(yōu)選200句 由會員“kkzhoudj”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xué)習(xí)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目錄】篇1: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2: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3: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4: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5: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6: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7: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8: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9:佛家經(jīng)典禪語篇10:佛家經(jīng)典禪語【正文】篇1:佛家經(jīng)典禪語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家勸人向善的基礎(chǔ),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p>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chǎn)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rèn)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rèn)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占词巧?,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2、一切皆為虛幻
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p>
意指世間萬物有種種生滅變化,存在的只是一個個過程片段,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脫離其他外界條件和關(guān)系而獨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現(xiàn)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謂的一切皆流,無物永駐,這其實是佛法中“空”的一個概念。
同時,人世間充滿著誘惑,人太過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如果人能夠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畢竟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3、不可說
出處為《大品般若經(jī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可言傳不可意會,所謂的不可說意思就是不能說的意思。佛家認(rèn)為,“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而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故曰不可說,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也是這個道理。
另外,禪宗的理念,佛陀境界需要人自己從人生的日常流轉(zhuǎn)中去領(lǐng)悟,才能真正達到精神的自由。
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原文出自《華嚴(yán)經(jīng)》。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如花草。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一切眾生,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5、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fēng)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畢竟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誠哉斯言。
6、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無淚,是因為你心里不悲,或是哀莫大于心死。
大悟無言,因為無聲勝有聲,明白大悟后是無法用拙劣的言語可以表達出來的。
大笑無聲,是因為真正的歡樂未及你的心底,或是喜極難以表露。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7、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rèn)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dǎo)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dǎo)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dǎo)向內(nèi)心世界。佛家認(rèn)為,境由心生,內(nèi)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8、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www.網(wǎng)友投稿]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1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dāng)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天道無情、眾生皆苦,紅塵六欲、我甘沉?。‘?dāng)年我曾在佛祖面前立下大愿,為罪苦六道眾生廣設(shè)方便,令其解脫、離苦得樂”這是大愿地藏王菩薩發(fā)下的弘誓大愿,這是大慈悲的境界。
篇2:佛家經(jīng)典禪語1、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積善;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明理;有一顆忍讓心,你會更歡樂;有一顆超脫心,你會更淡然;有一顆修行心,你會更智慧;有一顆質(zhì)樸心,你會更純粹;有一顆自知心,你會更清醒。
2、做人要心胸開闊,凡事不要計較,不愉快的事情盡快忘掉,腦子里盡量多留些完美的記憶,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這樣做也許不容易,可是,要努力學(xué)著去做。因為,量大福大,在人生的路上,僅有開闊自我的胸懷,天地才會開闊;僅有把自我的心量放大,福才會大。
3、生氣不如爭氣。愚蠢的人只會生氣,聰明的人懂得去爭取。人生中,處處皆有“氣”,事事都有“氣”。沒有“氣”的人生,那不是生活,是幻想中的“烏托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學(xué)著莫生氣,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生氣,傷身又悲痛,傷人又傷己。學(xué)著不生氣少生氣,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智慧。
4、用單純的眼光看待人生,你將少掉許多莫名的煩惱,用幸福的腳印丈量生活,你會步履輕盈灑脫。滄桑世事,負(fù)累幾許,告訴自我:歡樂人生是一半清醒,一半醉,心分兩半,一半清醒做事,另一半包容理解。
5、理解是一輪心靈的觸碰,是一次思想的交融,是一種錯誤的包容。理解就是無論他說了什么,你都能心領(lǐng)神會;無論他想的什么,你都能心有感應(yīng);無論他做了什么,你都能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理解需要交流,理解需要溝通,理解更需要包容。理解是一種閱歷,理解是一種態(tài)度,理解更是一種境界。
6、人無所舍,必?zé)o所成。心無所依,必?zé)o所獲。自我的路僅有自我去走, ……此處隱藏4427個字……
17、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8、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
19、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否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
篇7:佛家經(jīng)典禪語1、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2、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3、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好的財產(chǎn),信賴是最佳的緣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5、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所以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7、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8、默默的關(guān)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9、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10、幸福,不是收獲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僅有善于駕馭自我情緒和心態(tài)的人,才能獲得平靜,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1、不睹惡生嫌,不觀善勸措,不舍智就愚,不拋迷就悟。
12、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13、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14、當(dāng)你對自我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15、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后公布的結(jié)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16、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7、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yán)重,那樣貌你會很痛苦。
18、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篇8:佛家經(jīng)典禪語1、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2、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必須會后悔的地方上。
3、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放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4、心中裝滿著自我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5、你能夠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6、內(nèi)心的余地,才是一種對生活的客觀,應(yīng)對那些煩惱的來臨,而不是沉迷其中,用一種幽默樂觀的態(tài)度去思考,就讓生活充滿活力,才能夠發(fā)揮自如的從那些困惑中突破,化解那些生活的困難,和主觀情緒的灰暗。
7、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8、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9、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我的良心。
10、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1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dāng)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
12、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篇9:佛家經(jīng)典禪語1、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
2、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的。有德自然香。原諒別人,就是給自我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4、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5、當(dāng)你歡樂時,你要想,這歡樂不是永恒的。當(dāng)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7、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8、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僅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9、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xué)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10、你硬把單純的事情看的很嚴(yán)重,那樣貌你會很痛苦。
11、如果你不給自我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我的內(nèi)心,你放不下。
12、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
13、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14、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本事去愛別人的。
15、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貌比較沒煩惱。
16、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rèn)命。
17、你不要一向不滿人家,你應(yīng)當(dāng)一向檢討自我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我。
18、感激上蒼我所擁有的,感激上蒼我所沒有的。
篇10:佛家經(jīng)典禪語1、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jīng)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jīng)者,隨意所愿,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jīng)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jīng),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2、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閑事
3、默默的關(guān)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4、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5、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嗎
7、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
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9、你認(rèn)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rèn)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10、人天福報非久計,苦海茫茫莫留連。
11、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12、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歡樂。
13、不要太肯定自我的看法,這樣貌比較少后悔。
14、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15、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16、惡口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17、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我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18、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1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如果你自我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來,才會提高。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當(dāng)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fā)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能夠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小編簡評】佛家經(jīng)典禪語 優(yōu)選200句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搜索更多其他佛家經(jīng)典禪語范文。
【網(wǎng)友評價】用詞大方,規(guī)范。
文檔為doc格式